亚洲有个地理概念,叫河中地区,即阿姆河与锡尔河之间的地区,广义上可包括这两条河的整个流域。因为中亚五国和西亚的阿富汗都在这两大流域内,所以我就把这六国都归入河中篇。考虑到乌兹别克斯坦位置居中,且人口最多,我就从它开始写了,以汉朝时期的大宛为主题。
一、大宛的位置
在中国南疆的最大城市喀什与乌兹别克斯坦的首都塔什干之间,有个费尔干纳盆地,主要属于乌兹别克斯坦,部分属于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
这个盆地位于天山山脉的西端,地形险塞,土质肥沃,重要城市有:
展开剩余90%1. 纳曼干(盆地最大城市,属乌兹别克斯坦)
2. 费尔干纳市(也属乌)
3. 安集延(也属乌)
4. 奥什(属吉尔吉斯斯坦)
5. 苦盏(属塔吉克斯坦)
费尔干纳的英文是Farghana,唐代称拔汉那。汉代著名的大宛国,就位于费尔干纳盆地,主要城池有:
1. 贵山(都城,现位于纳曼干附近)
2. 郁成(东界城,现位于安集延附近)
3. 贰师(出产宝马的名城,现位于费尔干纳市附近)
二、张骞出使大宛
汉武帝三年(前139),张骞从长安出发,奉命前往大月氏,在羌地以北的河西走廊被匈奴截获,10年后逃离,一路向西,来到大宛国。
当时,那里有30万人,其中兵力6万,产葡萄、苜蓿和汗血马。早在张骞抵达的两百多年前,来自希腊马其顿的亚历山大大帝,就曾东征到费尔干纳盆地,并留下一些希腊将士。
张骞抵达时,发现大宛人是白人,不同于汉人、匈奴人和羌人。他还发现,当地人喜欢喝用葡萄酿造的酒,马喜欢吃苜蓿。
张骞见到的这位大宛国王,名字未知。他早就听说东方有个叫大汉的国家,很富裕,但由于匈奴的阻碍,一直没能遣使交往。
这次意外看到大汉使者出现,大宛国王很高兴,款待了张骞,还派向导把他送到康居,康居国王又把他送到大月氏,随后又到了大夏。
在大夏住了一段时间后,张骞便启程归国。他先是可能经由大宛,然后沿着塔里木盆地南边的昆仑山脉,穿过被匈奴轻度控制的疏勒(今为喀什)、于阗(今为和田,阗读tián)等国,打算通过羌地回汉。
不料,他在羌地又被匈奴截获,所幸最终还是成功逃离,回到阔别13年的长安。
后来,汉朝接连击败匈奴,占领河西走廊,设置河西四郡。关于它们的设置时间,史书上的记载不一致。经过现代考证,比较可靠的说法是:
1. 张掖郡(别名甘州,今张掖市),设于武帝三十一年(前111),即平定南越国的那年
2. 酒泉郡(别名肃州,今酒泉市),也设于武帝三十一年(前111)
3. 敦煌郡(别名沙州,今敦煌市),设于武帝五十四年(前88),即刘彻去世的前一年
4. 武威郡(别名凉州,今武威市),设于宣帝六年(前69)左右,即权臣霍光去世的前一年
武帝时期,敦煌县是最西边的一个县,原属于酒泉郡。在该县通往西域北道的地方,设有玉门关;通往西域南道的地方,设有阳关。后来,敦煌郡从酒泉郡分出,敦煌县成为郡治。
三、李广利讨伐大宛
匈奴退出河西走廊后,汉朝和西域的商贸往来频繁。有一天,汉武帝看到了来自大宛的汗血马,非常喜爱,称之为“天马”。他得知大宛的贰师城有很多这种马,就派遣车令率领使者团,带着一匹金马和千两金块,前往贰师城买马。
没想到,大宛国王此时已换成毋寡,并可能投靠了匈奴。毋寡视汗血马(汗出如血)为宝马,而且骄纵蛮横。他认为汉朝太远,不会派兵打来,所以强硬拒绝汉使的请求。
车令没买到马,气得抱怨了几句。毋寡和大臣们很不高兴,于是驱逐汉使,还叫东边郁成城的小王截杀汉使,获取财物。
得知消息后,汉武帝大怒。为了教训毋寡,他叫来宠妃李夫人的哥哥李广利,封他为“贰师将军”,命令他讨伐大宛。
武帝三十八年(前104),李广利率领几万大军,从长安出发,一路向西。
没想到,进入西域后,沿途各小国据城坚守,不肯帮忙补给。汉军虽然攻下一些城,但补给仍严重不足,很多人都饿死在途中。
到达大宛的郁成城时,汉军只剩几千人。郁成王更加强硬,反击猛烈,汉军攻城伤亡很大,无奈撤退,返回当时尚属于酒泉郡的敦煌县。
武帝四十年(前102),得到强力增援的李广利,率领几万大军,从敦煌出发,再次讨伐大宛。
这次,沿途各小国除了轮台(新疆轮台),都纷纷拿出粮食,出城迎接汉军,帮忙补给。
到达郁成城时,汉军仍有几万。
李广利率领主力部队,绕过郁成城,直接围攻国都贵山城。40多天后,大臣们杀死毋寡,遣使求和,把毋寡的头颅献给汉军,并放出马群,让汉军挑得三千多匹汗血马。
同时,对汉友好的大臣昧蔡被立为新国王。李广利与大宛君臣订立盟约后,撤兵返回。
这次出征,虽然没有进入贵山城,但目的已经达到。
在主力部队围攻贵山城时,王申生率领的小分队一千人,向郁成城讨要粮食。郁成王还是那么狠辣。疏于防备的汉军在清晨被偷袭、屠杀,只有几人逃脱。
得知王申生等人遇害,李广利分出部分大军,由上官桀(武帝后来的托孤重臣之一)率领,继续攻打郁成城,很快就拿下。
郁成王逃到康居,上官桀一路追来。康居国王不想跟汉军结仇,就交出郁成王,上官桀命赵弟等四人押送。
郁成王是汉朝的大仇人,赵弟怕中途有闪失,就直接在路上杀了他,砍下头颅。
汉攻大宛之战结束后,大宛不敢再杀害汉使,后来成为汉朝属国,对汉使的待遇改善很大。国王还把儿子送到长安做人质,每年上贡汗血马。
大宛以东的西域诸国,得知汉朝成功讨伐大宛,震惊恐惧,纷纷称臣上贡,归顺汉朝。武帝派兵屯垦,为后来设立西域都护府奠定了基础。
四、郑吉管护大宛
汉宣帝十五年(前60),西域都护府成立,以乌垒城(新疆轮台)为驻地,统辖大宛和玉门关之间的广阔区域,既有直接统治的地方,也有间接统治的属国,比如大宛。很多城池都是西域属国的都城,比如赤谷城(吉尔吉斯斯坦某地)是乌孙的都城。郑吉(浙江绍兴人)做了第一任西域都护,约10年。
这一时期,西汉疆域达到最大,范围大致是:
西起附属国大宛的贵山城,东至乐浪郡的朝鲜县。
那时候,匈奴还是统治着北方的草原,但内部已经四分五裂。后来又形成两大势力,即呼韩邪单于统治的南匈奴、郅支单于统治的北匈奴。呼韩邪单于对汉朝很恭敬,郅支单于却态度多变。
五、陈汤给大宛除害
汉元帝四年(前45),郅支单于杀死汉朝使臣谷吉。后来,受汉军压力,郅支单于离开漠北,率众迁往康居国。他和康居王互相把女儿嫁给对方。
在康居王的资助下,郅支单于多次进犯汉朝属国乌孙,掠夺乌孙的牲畜,杀害乌孙的牧民。
后来,郅支单于在康居境内建造了驻地郅支城(唐代称怛罗斯,今为哈萨克斯坦的塔拉兹)。
汉朝属国大宛受郅支单于恐吓,每年不得不上贡。
元帝十三年(前36),西域都护甘延寿在副官陈汤的提议、说服和动员下,率军讨伐郅支单于。这支队伍既有汉兵,也有西域属国的胡兵,共4万多人。
汉胡联军从都护府驻地乌垒城出发,兵分两路,一路走大宛国,一路由甘延寿和陈汤亲自率领,走乌孙国的赤谷城。两路军队在郅支城外汇合。他们击败匈奴守军和康居援军,攻入城内,斩杀郅支单于。
回到都护府驻地后,甘延寿和陈汤立即给朝廷上奏,汇报这次大军行动,并在结尾处喊出“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响亮口号。
呼韩邪单于得知郅支单于被杀,便彻底归顺汉廷,元帝派宫女王昭君出嫁。此后,西汉的匈奴外患基本解除,不再构成威胁。
发布于:江西省领航优配-中国股市杠杆-配资买股票-专业炒股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