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孔雀东南飞”,今朝“俊才西部栖”!《光明日报》刊发长篇报道《扎根西部,新时代学子这样选择》,并推出《报效祖国 建功西部》栏目,持续报道高校毕业生在西部挥洒汗水、建功立业的故事。这一系列报道在北师大师生中引发热烈反响。
近日,《光明日报》刊发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程建平署名文章《强师兴邦 建功西部》,讲述北师大创新实施“强师工程”,聚焦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教师队伍建设,全流程服务“四有”好老师选育成长,助力乡村振兴和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此前,《光明日报》还刊发了《志存高远 师范报国——北京师范大学首届“优师计划”师范生投身基础教育一线》,记录新一代北师大学子接棒奔跑、把青春写在祖国中西部县域教育一线的铿锵足迹。
强师兴邦 建功西部
程建平:强师兴邦 建功西部
近期,《光明日报》的“报效祖国 建功西部”栏目连续报道高校毕业生在西部挥洒汗水、建功立业的故事,在北师大师生校友中引发热烈反响。
展开剩余86%其中,头版刊发的《“飞”出大山,是为了带着本领“飞”回来》《扎根西部,此生无悔!》两封北师大毕业生的来信让我深受感动,像张磊、朱启平这样扎根西部基层一线默默耕耘的北师大人还有很多。广阔天地大有可为,引导青年建功西部,高校使命在肩、责无旁贷。
牢记殷切嘱托
深刻领悟建功西部的时代内涵
今年五四青年节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给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图什市哈拉峻乡谢依特小学戍边支教西部计划志愿者服务队全体队员回信,号召青年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发光发热,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青春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情牵西部、心系青年,此前在对北京师范大学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中,也多次表达了关心关切。
201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北师大并发表“四有”好老师重要讲话,其中特别提到“目前,教育短板在西部地区、农村地区、老少边穷岛地区,尤其要加大扶持力度”,并强调“少年强则中国强,中西部强则中国强”。2015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给“国培计划(2014)”北京师范大学贵州研修班参训教师回信,提出“扎根西部、服务学生”的殷切希望。2022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给北京师范大学“优师计划”师范生回信,勉励同学们“毕业后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努力成为党和人民满意的‘四有’好老师”。
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为高校引导服务青年学子到广袤西部就业创业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近年来,北师大坚守“为民族复兴办教育、为国家富强育英才”的初心使命,不断培养、引导并输送“四有”标识鲜明的优秀毕业生到西部基础教育一线去建功立业。
扛起责任担当
构建全周期服务建功西部的人才培养体系
作为中国师范院校的排头兵,北京师范大学肩负着培养时代新人和大国良师的双重使命,发挥着联结高等教育“龙头”和基础教育“基点”的重要作用。聚焦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教师队伍建设,北师大创新实施“强师工程”,按照“培养一批、输送一批、提升一批”的思路,全流程服务“四有”好老师选育成长,助力乡村振兴和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学校试点先行,首设“志远计划”、落实“优师计划”,五年来共招录定向就业师范生2770人。在培养过程中,探索“学院+书院”协同育人模式,创新“双导师”和“双实践”机制,强化课堂学习和支教实践,引导学生厚植家国情怀、坚定从教信念。去年首批“志远计划”毕业生扎根脱贫县,其中,12人到了云南澜沧、11人到了广西都安、10人到了四川凉山越西等地,填补了当地高水平师资的历史空白。今年是首届“优师计划”师范生毕业,他们就是2022年收到总书记回信的学生,这一批新时代优秀青年,即将奔赴中西部县域基础教育一线,为中国基层县乡带去教育振兴的“火种”。
学校不断完善全链条支撑体系,实施“四有”好老师启航计划,秉持“扶上马,送一程,服务终身”的理念,构建系统化的“跟踪帮扶”机制,对毕业生给予最高10万元的专项奖励和一揽子的职后支持。近五年,学校入选启航计划毕业生近2000人,发放奖励金6000余万元。同时,学校积极推动地方—高校—社会共建“强师工程服务站”,充分调动地方政府、学校、校友、企业、公益组织等各方资源,发挥集成功能,全方位支撑青年教师成长,助力当地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今年,学校还启动了“四有”好老师校友奖励计划评选,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表彰长期坚守在基础教育一线、特别是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优秀校友,金质奖章每人奖励10万元、银质奖章每人奖励5万元,这既是对奉献者的激励肯定,也是对后来人的示范引领。
高位谋篇布局
推动建功西部形成新格局
今年是教育强国建设全面布局、高位推进之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和“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之年。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促进人才区域合理布局,加强东中西部人才协作,鼓励优秀人才在中西部地区建功立业”。在强国建设的新征程上,高校要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对教育科技人才的需求,推动中西部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生动局面。
一方面,要加强顶层设计,将中西部育才、引才、用才放到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去谋划,这一点仅靠高校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强化政策统筹。建议从国家层面统筹“优师计划”、公费师范生等师范招生专项,加强政策标准一致性,吸引最优秀的学生当老师,让优秀人才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从教。从地方层面要强化就业保障,打通分配、编制、入岗等关键环节的堵点,确保优秀师资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另一方面,要坚持久久为功,全面推进“强师工程”六大计划,为中西部教师成长提供更优质高效的保障体系。“强师工程”是一个系统性工程,要充分发挥“教师能力提升计划”“基础教育监测和诊断计划”“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等的支撑作用,更好地融合贯通、资源共享,深化校地、校企、校媒等多方合作,加强东中西部高校协作,优化协同育人路径、构建专业化教师发展生态,持续为毕业生赴中西部基层就业蓄势赋能。
志存高远 师范报国
志存高远 师范报国
——北京师范大学首届“优师计划”师范生投身基础教育一线
4年,1460个晨昏,人们期待这一天的到来。
“躬耕教坛、强国有我,志存高远、师范报国。”日前,在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风雨操场举行的首届“优师计划”师范生从教出征仪式上,360余名毕业生庄严宣誓,铮铮誓言,响彻会场。
他们,即将奔赴中西部13省(区)153个脱贫县和陆地边境县中小学,投身基础教育一线,任教6年甚至更长。
2021年,“优师计划”实施,“优师计划”师范生来到南国北师——北师大珠海校区求学。“学院+书院”协同育人,教师教育、通识教育相结合,“双实践”制度覆盖城乡两种教学环境,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交融引导……“优师计划”师范生成长之路,也是学校的探索之路。在多元文化的碰撞与先进教育理念的浸润中,学生们加深对教育本质的理解,扎实的学科基础让他们未来应对现实教学困难时具有更充分的底气和更开阔的思路。
站在毕业的门槛上回望,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杨卿愈发明白“优师”两个字承载的期许,“毕业了,使命与责任正式放到了我们‘优师’学子的肩上”。杨卿将在贵州省六盘水市盘州市第二中学,迈出成为“人民教师”的第一步。
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自己走过的四年,英语专业的李若雨写下的是“改变”。“你有没有想过,未来走上讲台,最想给学生带去什么?”课堂上,老师的提问,让李若雨深思。支教时,当看到孩子们一双双眼睛里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望,一声声纯真的欢笑中流露出对实现梦想的期待,李若雨感受到“改变”正悄然发生。
“我校是‘优师计划’受益者。”在出征仪式上,广西大化瑶族自治县高级中学校长陈胜全感慨地说,因为“优师计划”,该校得以引进13名北师大优秀师范生,为县域学校发展带来新的希望和机遇。
今年,在广西大化、甘肃榆中、四川南充等地都有“优师计划”毕业生集中任教,填补当地学科教师空缺,改变当地基础教育生态。自然,人们期待越来越多的“优师计划”师范生“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
“优师计划”师范生也在思考自己的未来。如果在县域工作,自己的发展空间会不会受限?后续政策支持能否助力深造,提升教学技能?
这同样是政府、高校、主管部门考虑的问题。
广西在编制人才聘用等方面面向“优师计划”毕业生倾斜,对服务期内表现优异者在学历提升、评优评先方面给予优先考虑,支持“优师”毕业生参与国培计划、省培计划等高层次的项目培训。
湖南对于省级“优师计划”学生由县级教育部门会同编办、人社部门统筹控编,确保毕业生离校前全部落实任教岗位,解决编制问题。
四川将依托省级教师发展中心,为毕业生提供职后常态化培训,提升专业能力。针对偏远地区教师易感孤独的问题,探索轮岗交流机制,让毕业生感受到团队支持,避免“留不住”的困境。
北京师范大学配套实施“启航计划”,按照协议履约任教的“优师计划”毕业生可全员入选,获得该计划的一揽子支持,既为“优师计划”毕业生提供了职后发展初期的资金支持和生活保障,也为他们在欠发达地区基础教育一线成长为卓越教师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撑和资源保障,学校还构建系统化“跟踪帮扶”机制,为师范生扎根基层提供切实支持,助力他们尽快站稳讲台、站好讲台。
“师范梦想开启了我的人生征程,到基层去,到一线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是我们青春选择的最强音!”这是师范生熊国锦发自内心的感慨,也是首届“优师计划”师范生的共同心声。
发布于:北京市领航优配-中国股市杠杆-配资买股票-专业炒股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